“行业标准制定单位”,这个头衔足以奠定一家公司的行业地位。在大连,一家本土非公有制企业——隆正光饰机制造有限公司,就是中国旋流光饰机标准制定单位。而同时,“大连隆正”也让“大连造”成为国内光饰机制造业的关键词。然而,一场乌龙官司,却让“大连隆正”一度坐上被告席陷入长达5年的知识产权纠纷。曾经超百万的纳税大户、一个好端端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虽然最终胜诉保住了自有知识产权,却因此差点儿踩到了“坑”边上。
刘承绩,早已过了知天命之年。他当过两次大连市劳模,却是在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两个完全不同的时代。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计划经济制度下,从农村走出来的青年刘承绩在工厂因表现突出当上了驾驶员,这在马路上看不见几台车的当时是非常荣耀的职业,他也因此成为“节油能手”,荣获“大连市劳模”称号。二十一世纪初,经营了十几年企业的中年刘承绩,在金州成了超百万的纳税大户,他又当董事长又当总经理又当工艺师,一门心思搞产品创新,最终让中国第一台自动化光饰机诞生在大连,也让自己第二次荣膺“大连市劳模”称号。
“如果不是大哥英年早逝,也许我会当一辈子司机。”刘承绩说,1988年,大哥办了一家机械加工厂,没想到年底就在车祸中身亡,他别无选择地背起了大哥留下的20多万元债务。“那时候就想赶快还完债务,没想到等债还完了,我却干出了兴趣。”
在企业发展的前十年,刘承绩带领工人给近十家国有企业做配套,因质量好被一些国企评为免检单位;他们还给日资三菱公司做过配套,因信誉好被日方授予“优良协进工厂”牌匾。“配套商的尴尬就是看人脸色吃饭,而更要命的是国企欠款之伤。”刘承绩说,曾有一家国企欠了3年的外协款。“这件事给了我们深刻教训,要想发展得长远,一定要做好产品创新。”
1997年,“大连隆正”自主研发制造出了光饰机,一种给工件进行抛光和去毛刺等表面处理的机器,大范围的应用于航空、汽车、轴承、五金、电器、纺织、医疗器械、粉末冶金和金银首饰等行业。18年来,“大连隆正”的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达70多项,相继开发出30多个规格的抛光设备。
2009年,“大连隆正”的光饰加工中心项目被国家立项为科学技术创新项目,与光饰机制造业的鼻祖德国rosler公司同台竞标近乎完胜。这一年,“大连隆正”却遭遇一起侵权事件。“一家同行侵权我们,我们起诉并胜诉。没想到对方又反过来起诉我们侵权,结果我们败诉。”刘承绩说,这次败诉给公司带来致命打击,订单接不了,已经签的合同不得不赔违约金,生产线只能停了。
官司一直打到国家高院。5年中,虽然生产线停了,但“大连隆正”没有停止技术创新,与辽宁科技大学、沈阳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建立产学研基地,去年又有两个创新产品落地。一个是强化光饰机,该产品在自动化的基础上实现了智能化、数字化,为国内首创;一个是链条检测设备,该产品实现了链条检测与再强化,是国际先进的创新产品。“我们还跟荷兰一家公司合作了智能、环保、零排放污水处理设备。有了污水处理功能,我们的光饰机生产线就变成了环保生产线。”
2015年8月,刘承绩终于接到了胜诉判决。“大连隆正”终于翻了身。2015年9月28日,经“中国品牌创新发展工程”组委会遴选推荐,“大连隆正”在美国纽约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大屏进行荣誉展播。央视《赢在品牌》栏目也对公司做了报道。重见天日后,订单纷至沓来。“短短一个多月,订单就达到300多万元。同时,美国一家公司和日本一家公司给我们做配套提供介质磨料。今年4月,北京航天军标科技服务管理中心联合民营高科技企业参军指导专家工作委员会,吸纳我们为会员单位。”刘承绩兴奋地说。“大连隆正”经过5年的乌龙官司元气大伤。“现在的困难是扩大生产缺乏资金,现在企业正在做资产融资扩股。”
从给国企、外企做配套,到外企来给做配套,“大连隆正”走出了一条艰难的创新发展之路。这一路跌跌撞撞,是做好民族产品的信念和梦想,让他们始终坚守。正如刘承绩所说不停地改进革新是公司发展的根本,但眼下创新发展更需要鼓励创新、保护创新、支持创新的社会环境。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