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彩体育官网登录入口

“毛时代”:两极分化的集体记忆

发布时间:2023-11-23 来源:水泥压力试验机

  改革开放30周年的纪念浪潮刚刚过去,的改革开放政策被官方高度评价,“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被定调为下一步发展的主题。自1978年开始,中国与“毛时代”诀别已超越30年——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如今30岁以下的年轻人,对时代都不再有直观的体验。然而,在官方话语不断强调延续“邓时代”路线的同时,中国民间却出现很多怀念“毛时代”的声音。在30岁以下人群占68.6%的网络上,这种声音也并不鲜见——甚至可以说,很常见。以新华网发展论坛为例,几乎每天都有关于“毛时代”的探讨和争论发生。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引用该论坛一位网民在帖子中的话来说:“‘回忆’(时代)者中,大多数人并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哪来什么‘回忆’?为何需要来一番所谓的‘回忆’?”

  那么,在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30年的今天,对于网民来说,他们心目中的“毛时代”是怎样的?是苦难的地狱,是美好的天堂,还是其他?他们为何会产生这样的记忆?网络这种媒体在其中起了怎样的作用?研究这样一些问题,不仅仅可以了解当今网民对“毛时代”的观点,也能通过对于历史的集体记忆,反观他们对当下中国现实的看法。

  本文所称的“毛时代”,全称为时代,具体是指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到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共30年的时间。需要非常指出的是,虽然本人于1976年9月9日去世,但从1976年到1978年,中国仍然笼罩在的影响下,可以被纳入“毛时代”的范围。

  另外,“毛时代”和以下概念可以视为等同:计划经济时代,新中国的前30年。

  本文的研究选取“新华网发展论坛”的“深水区”为研究样本来源。该论坛隶属新华网,创建于2001 年2月28日,目前已发展成为国内最具权威性、最有深度与影响力的论坛之一。“深水区”是其中一个以进行深入讨论为主要目标的子论坛,要求主帖达到500 字以上才可发表,并有版主值班“删水”,因此能够较为集中、深入地反映该论坛网民的观点。

  从2008年10月2日至11月27日的8周之内,我们对新华网每周最热门(即回帖量最多)的5个帖子进行了监测。在这40个帖子中,与对“毛时代”的回忆与评价直接相关的有5个,占12.5%,这也反映出该话题是新华网发展论坛的一大讨论热点。

  第七周 为什么许多百姓线个主题帖为研究对象,在剔除水帖和无关帖之后,研究这些帖子所反映出的网民对“毛时代”的集体记忆,以及产生这种记忆的原因。

  当然,仅以一个论坛为样本来源的研究是非常局限的。因此,本文的研究结果仅能反映新华网发展论坛的情况,不足以概括网民全貌,但可作为一个重要参考。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仅以展示人们对这段历史的集体记忆,并分析背后的原因为目标,并不试图探究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这方面的事情还是交给历史学研究者去做吧!)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对选取出来的帖子样本做文本分析。其中,既会用到量化的分析方法,又会用到质化的分析方法。

  在新华网发展论坛的网民眼中,已逝去30余年的“毛时代”究竟是什么样子?

  为了获取总体的情况,本研究对样本的5个主题共1857个帖子进行了编码,在剔除与“毛时代”无关的讨论以及重复的帖子、灌水的帖子后,将发帖者在帖子中对“毛时代”的态度分为“正面评价”、“负面评价”和“中性评价”三种,结果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到,在新华网发展论坛深水区,网民对“毛时代”的看法以正面为主,占据了近七成的比例,此结果与研究者乐媛对人民网强国论坛的分析相近,这也说明新华网发展论坛和人民网强国论坛在政治倾向上有很大的接近之处。(乐媛在题为《网络BBS论坛政治讨论中的左右意识形态与派别划分——基于“强国论坛”与“猫眼看人”的对比研究》的研究中,对“强国论坛”的帖子进行了抽样分析,结果显示:75%的帖子呈现出“”的倾向,9.5%的帖子倾向“”,8.5%帖子的是中间派,7%的帖子无涉政治倾向。如果我们简单地将“”与正面评价“毛时代”划等号的话,这组数字和本研究得到的数字是比较接近的。乐媛的此研究发表于2008年新媒体传播学年会。)

  具体到这近千个帖子的文本当中,可以鲜明地感受到“极化”的现象。支持和反对“毛时代”的两派网民似乎自动形成了两个对立的阵营,他们对“毛时代”的记忆相距甚远,甚至常常处在两个极端。

  那是一个人民生活还不富裕,但大家充满理想,乐于进取,甘于奉献,人们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的时代;

  那是一个不容许列强欺辱,不媚富国,对强盗敢于说不,对弱国不歧视 ,真诚团结和帮助的时代;

  那是一个人人可以监督,人人都敢于监督,人人都能够监督,见到贪官坏人,人人喊打的时代;

  那是一个黄赌毒没有市场,小人没有市场,自私自利的人没有市场,踏实肯干的人受尊重的时代;

  但在另一些人眼中,这个时代却呈现出完全相反的形象。本研究在近千个帖子的文本基础上,对新华网发展论坛网民眼中的“毛时代”进行了梳理,归类如下。

  在一些网民的记忆中,时代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人民生活贫困,常常挣扎在温饱线上,发生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大饥荒即是明证。有网民在帖子中说:“中国是饥荒之国,中国的灾荒、饥荒发生之频繁、为害之大为世界之最……然而,没有哪次饥荒像 1959-1961年这次波及范围广、死人多。据统计,这三年非正常死亡人数很可能超过三千万,相当于二战中国死亡人数!”另一位网民说得更严重,他认为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中国饿死了6000万人——两个数字足足相差了一倍,这也反映了个人记忆的随意性和不精确性。

  即便抛开“自然灾害”的特殊时期不说,“毛时代”的老百姓在平常日子里的生活在一些网民看来也并不好过。有的人觉得那时“天寒地冻,没有书读,也没有裤子鞋子穿”,有的人觉得百姓“穷的叮当响,连一盒洋火(火柴)都买不起,家家都用砖头大小的打火石,利用摩擦发热的原理在被窝里取火做饭”,还有人讽刺说那时是“极佳的减肥环境,到了60年代,很多老人都提前灯枯油尽了,全国就只有一个‘红光满面,神采奕奕,身体非常很健康’的老人了。”

  然而有意思的是,这样一段“贫穷饥饿”、“不堪回首”的日子,放到另一部分网民眼里,就陡然翻身成了“富裕无忧”、“令人留恋”的时代。

  “工作稳定,不愁住房,不愁上不起学,不担忧看不起病”,这是证明“毛时代”并不贫穷的主要理由。尽管那时人们的收入很低,低到只有几元、几十元,但“读书、看病要很少的钱,理发等不要钱,粮食菜有公家分给的,种子农药化肥是公家的事,种田是不用掏钱的。”有网民认为,比起现在“连进厕所都要拿钱”,30多年前人们的生活实在算不上“贫穷”,甚至比现在都宽裕。更极端的说法是“应该说我们所有人的生活都比皇帝好!”

  正因为“毛时代”的很多东西都是“公家”分配的,因此有网民提出:对那时人们的收入应该有更“公允 ”的评判:除工作收入外,还应加上国家政策给予的补贴,并加上“在我国实际没有计算,而在国外计算”的消费支出,“这样才是毛时代的真实收入”。该网民认为,如果按照这样的标准计算,那么“毛时代”的中国人可以算得上“富裕”了。

  为了证明这一点,有网民甚至算过一笔帐:“那时的羊肉0.4角一斤,我家的收入是56.5,能买140斤多点。现在羊肉15元一斤,我的工资是是1500,正好买100斤羊肉。”

  还有的网民从另一个角度进行了贫富的对比,他问道:那时工人有就业、养老、教育、医疗等保障,这些值多少钱?百姓安居乐业,值多少钱?自然生态和环境未遭破坏,值多少钱?人的健康,值多少钱?社会和谐,值多少钱?官民平等,值多少钱?在他看来,这么多东西“其实就是财富!”

  对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发生的饥荒,也有不少网民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说法是“民国时期的饥荒可谓家常便饭,无日无之”,所以新中国的饥荒已经算是非常非常少了。另一种说法是,“‘三年非正常死亡人数很可能超过三千万’的说法出自当年法国出版的一本书籍,早就没人相信了。”有网民还以自己的经历作为证明:“老夫60年正在上高中,而且是在受灾严重的地区读书。我能给年轻人讲的是,没亲眼见过,甚至没有听说过饿死人。文革时见到过一张大字报,‘XX地区饿死一万多人’,引起震惊。为此,我还去这个地区调查过,结论是:听说有人饿死,但没亲眼见过。”还有网民引用名人的话为佐证:“蒙哥马利访问结束后,断言,中国并没有如西方所说的那样有饿死人的现象,恰恰相反,他所看到的都是朝气蓬勃的景象。”

  一端是贫穷、饿殍遍野,一端是富裕、安定无忧,这是“毛时代”在新华网发展论坛网民记忆中“两极分化”的表现之一。

  “不懂经济”,这是不少网民的观点。在他们的记忆中,这位开国领袖军事才能过人,但建国后的经济建设很糟糕,使中国的发展陷入停滞。

  因此,有网民感叹道:“假如没有‘’的波折,假设不搞十年‘文革’,安心发展经济,假如毛时代的经济政策更符合规律一些,中国的经济可能会是另外一番景色。”另一位网民则举出了更为具体的数字:“由于‘文革’的破坏,仅1974年到1976年,全国就损失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钢产量2800万吨,财政收入400亿元,整个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但另一些网民则认为,“毛时代”的中国非但没有停滞不前,反而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其中尤以重工业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最为成功。有网民在帖子中说:“经过时代的短短三十年,中国实现了从农业国到伟大工业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到去世前夕,几乎所有西方有的中国都有了。天上有喷气式飞机,地下有汽车、火车和轮船,卫星、导弹、样样俱全……中国有自己的制造业,几乎什么都能制造。而中国的工业化基础正是为中国人民奠定的。”

  “白手起家”是网民认为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发展本来就是正反馈,慢慢的变快,过去50年代造铁路要车没车,要油没油,要钢没钢,全是白手起家,与现在造铁路完全是两个概念! ”

  一端是经济遭受重创,发展陷入停滞,一端是建设成就巨大,科学技术发达,这是“毛时代”在新华网发展论坛网民记忆中“两极分化”的表现之二。

  在论证“毛时代”的“富裕”时,有网民提到“上大学免费”,但立马有跟帖者说:那时能上大学的只是“极少数极少数,精英之中的精英”。无独有偶,另一位网民也略带讽刺地说:“如果我有亲戚是领导,我一定希望回到那个时代”。

  在这些网民的记忆中,“毛时代”是一段缺乏公平竞争体系,各种特权横行的日子——“我有能力,却不能致富。”甚至有网民认为:“计划经济就是有计划的养一批懒汉,就是百姓失去经济自由的经济,就是有权者计划无权者的经济。”至于所谓“腐败少”,也只是 “假象”,“不让你知道罢了”。

  他们认为,当时的社会保障体系也并不公平,只保护少数人:“那时病了国家只管国营企业和事业单位的职工,城市居民、没工作者、集体企业的职工看病得自己花钱。单位分房子比找对象难!”

  不过,另一部分网民的记忆正好相反。他们都以为,唯有“毛时代”的计划经济,才是社会公平、公正的保证。那时,“局长的工资不如八级工人的工资高”,“不管生活有多苦,但是心里平衡啊”。

  与“公平”相近的一个评价是“诚信”。在很多网民的描述中,“毛时代”的老百姓“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人人都有良心”。那时的社会,“没有假冒伪劣,没有坑蒙拐骗,没有五黄五毒,人们互相帮助”,“牛奶中、鸡蛋中、鱼虾中,就不含三聚氰胺。”

  对于那个年代,有网民用煽情的笔调写道:“我渴望着蓝蓝天上飘着白云,我渴望着潺潺流水入口甘甜,我渴望着大地泥土特有气息,我渴望着人民是那么地质朴。”

  一端是缺乏公平,特权横行,一端是社会公正,人人诚信,这是“毛时代”在新华网发展论坛网民记忆中“两极分化”的表现之三。

  对于“毛时代”的一个重要举措——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网民们也持有不同的看法。

  反对者认为,那个年代的知青是这场“史无前例”的运动的“陪葬品”,而这场运动则是“被个人意志所支配、被错误决策所转移、被违背人性所践踏的悲剧”。有网民还引用了一段对于知青返城的生动描述:“一千多名男女知青黑压压地跪了一大片,用嘶哑的、鸣咽的声音,有节奏地喊着:‘我们要回家!’‘我们要回家!’……这惨烈的千年一跪,就是所有逃生者的基督!”

  不过,同样是对于知青上山下乡的认识,另一些网民却表达了截然不同的意见。他们都以为,那是一段理想主义的、激情燃烧的岁月。

  一位曾经下放北大荒的网民发帖说:“其实,历史虽不象人们所想象的那么美好,却也不象人们所想象的那么糟糕。前不久,我的一位‘荒友’还在信中咏叹:‘北大荒岁月的甜酸苦辣永烙在心,这种深度是未到过北大荒的人永远无法体验到的。’——不夸张!……那曾经的既往,究是理想的辉煌,还是狂热的冲动,是苦难的岁月,还是风流的人生,或许对我们都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在共和国基石出现巨大裂缝、祖国这艘巨轮将要沉没时,我们——一群历史上的‘特殊部落’,曾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弥合过这巨大的缝隙,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背纤着共和国的巨轮缓缓前行,这就够了。”另一位网民还引用了一段70年代流行歌曲《一生交给党安排》来表达看法:“毛主席教导记心怀,一生交给党安排。笑洒满腔青春血,喜迎全球幸福来!”

  事实上,在一些网民看来,不单单是知青上山下乡,而是整个“毛时代”都沉浸在理想主义的激情之中。 “人人有奔头,有理想——,再苦再累心里是甜的!”“带领人民是怎样战天斗地的激情岁月。每一个中国人都永远不能忘记!也不能忘记英勇无畏的中国人民曾经的光荣和自豪!”

  对于这种表述,有网民提出质疑:“毛时代”大家吃大锅饭,干好干坏一个样,怎会是热火朝天?但马上有人回复说:“时代干好干坏一样吗?在工厂,你干坏了零件,广大工人是要批评你的……在工厂,有八级工资制。在农村,也是五分至十分。人人争先进、争光荣,那有争落后的?”

  一端是决策错误,践踏人性,一端是理想高照,激情燃烧,这是“毛时代”在新华网发展论坛网民记忆中“两极分化”的表现之四。

  60年前的开国大典上,在城楼大声呼喊“人民万岁”。但有网民认为,他在治国中的所作所为和这句口号并不相符。有人甚至比喻道:“那个年代,百姓是猴,天天被人耍着玩。”

  也有网民从计划经济的特质分析了个中原因:“计划经济的实施需要绝对的权力垄断,需要民众的绝对服从,否则根本没办法实施。民众的绝对服从决定了社会整体的需求欲望被压抑,也决定了社会整体创新力的缺失。计划经济下的民众就如同被圈养的动物一样,他们被丰衣足食的承诺蒙骗着,他们根本不清楚自己已经远远落后于人类先进文明的进度了。”

  不过,有很多网民仍然相信,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领袖”,他站在广大人民一边,为人民服务,与人民同甘共苦。

  在这些网民的记忆中,那时的干部也深受的影响,实际做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的干部更要先人后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富而富,带领群众在生产一线,脏活累活抢着干,并始终和老百姓建立血肉亲密联系”,“为了人民和国家的利益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

  一端是愚弄、蒙蔽民众,一端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毛时代”在新华网发展论坛网民记忆中“两极分化”的表现之五。

  为什么新华网发展论坛的网民对于同一个时代的记忆会有如此大的差别?是什么造就了这样两极分化的集体记忆?从样本近千个帖子的文本中,我们大家可以找到几种建构记忆的力量。

  尽管如上文所述,中国网民中近七成都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但活跃在新华网发展论坛的网民有不少中、老年人。对他们来说,对于“毛时代”的记忆当然会有相当一部分来自自身的经历。

  例如,有发帖者说:“老夫是从旧社会挣扎过来的。解放后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即使在六零年,国家最困难时期,我感觉也比解放前好上了天!对那些总爱用‘饿肚子’来歪曲那个年代的人,我只能表示鄙视!另外,如果讲‘速度’与‘变化’的话……五十年代变化最大,速度最快。”

  显然,因为有了解放前的对比,这位网民对“毛时代”的记忆和年轻人相比会有很大的不同。

  在讨论知青问题时,不少当年的知青纷纷自报家门,回忆当年的经历。一位网民写道:“本人69届初中毕业生(69、70二届同时分配),1970年10月26日到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每年的10月26日我们都要举行大、小聚会搞纪念活动,高唱当年的歌曲。”另一位网民则说:“我也是66年4月以知识青年名义上山的,至今成了老头还没脱去知青帽子。认真说我一点也没有悔意,在青山上尽管吃够了与年龄不适应的劳累,有老师傅的关怀照顾,累苦心中还是甜的感受多。可能当时的师傅们多已作古,但他们的满怀风霜的音容笑貌还时时浮在眼前。怀念他们,为社会竭尽能力奉献的尘封前辈。”还有网民回忆道:“我胸戴大红花,坐着大卡车,背着背包、行李,心中感到无比的自豪,同时感到自己很勇敢,很骄傲……上山下乡,我不后悔,至少我们通过锻炼后不再娇柔做作,不再娇气十足,有一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有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感到毛主席的号召是有益的……”

  这里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该主题中,凡是以当年的知青身份自报家门的网民,基本都对那段岁月给予了积极的评价。他们的意见为何会“一边倒”,也许是人的怀旧心理使然——就像学生在上学时,对学校总是有各种各样的不满,毕业多年后,却都只剩下了美好的回忆。

  对于没有经历过“毛时代”的年轻人来说,他们的很多记忆来自于他人的告知。这既包括亲人、朋友的口耳相传,也包括书本、报刊等媒体的介绍。

  一位网民发帖称,“我们一家三十几口四代人都怀恋毛主席。”他介绍说,自己的父辈是历经枪林弹雨的“老革命”,而如今,家里有13人下岗。正是从父辈及同辈口中听到的今昔对比,让这位网民对“毛时代”产生了非常正面的记忆。

  当然,也有网民从长辈处得到了相反的评价,有网民就发帖说:“奶奶爷爷都说这么一句话,以前有什么好的?”

  另外,对大众媒体的引用也是较为常见的情况。以主题帖“为什么总有人怀念计划经济?”为例,在回帖中直接点明引自传统媒体的发言就有3条。未直接指明引用情况,但实际上信息来自媒体的帖子则更多。

  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记忆建构。所谓“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现在的社会情况能够深刻影响人们对过去的历史进行选择性的感知,集体记忆在本质上是立足现在而对过去的一种重构。

  具体到“毛时代”,许多网民对它的集体记忆实际上都建立在对“邓时代”及“后邓时代”的认识上。对改革开放的现状感到不满的,自然容易将“毛时代”美化;相反,认同改革开放,认可当下取得的成绩的,则容易对“毛时代”产生负面的印象。

  前一种情况大多分布在于认为当下中国缺乏公平,贫富差距极大,社会风气败坏。几个很明显的例证是:由于目前百姓都会存在看病难、上学贵,因此,网民在对“毛时代”的回忆中有相当大的比例都提到了那时的“公费医疗”、“上学免费”;由于目前官员的现象较为猖獗,因此网民普遍强调“毛时代”官员如何廉洁:“没机会吃喝嫖赌,不能”;由于食品安全问题在过去一段时期里屡屡发生,令百姓心有余悸,因此网民在回忆“毛时代”时往往会喜爱略带戏谑地加上“当年的牛奶里面没有三聚氰胺”之类的表述。

  同样,由于目前失业情况较为严重,国企下岗职工生活窘迫,因此有网民提出“强烈要求党中央给他们一个公平,就像对待当年知青一样”——国企职工和知识青年本是根本没办法比较的两类人,但仍然被网民放到了一起,并且成为怀念知青上山下乡的一条理由,可见“ 现在”对“过去”的重构力量之强。

  在“今昔对比”的话题上,网民有很多“精辟”表述,例如:以前是“为人民服务”,现在是“为人民币服务”。又如:“计划是为穷人计划,市场是为富人牟利。”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为什么网民热衷于讨论历史的话题,尤其是“毛时代”的历史话题。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爆发的金融风暴也成为影响网民记忆建构的一个因素,不少网民认为,这场席卷全球的危机暴露了“邓时代”所追随的市场经济的弊病,从反面展现了“毛时代”计划经济的优越性——从这一事例,足见网民的集体记忆也是“紧跟时代步伐 ”,在很大程度上由时代建构的。

  通过对新华网发展论坛深水区8周之内涉及“毛时代”评价的近千个帖子的量化和质化分析,本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

  在该论坛上,网民对“毛时代”的集体记忆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一部分网民认为那是贫穷饥饿、发展停滞、特权横行、践踏人性、愚弄民众的时代,但另一部分网民则认为,那是富裕无忧、建设成就巨大、公平诚信、激情燃烧、以民为本的时代。整体看来,该论坛上持有后一种意见的网民居多。

  之所以会出现此种集体记忆,既与网民的自身经历有关,也与网民从他人和大众媒体了解的情况有关,但最重要的一点是:与当下中国的现实有关。在很大程度上,网民的集体记忆是现实建构的结果。


相关产品推荐
联系我们

电话: +0531-61311328

传真: 0531-61311328

地址: 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经十西路宋庄工业园区687号

关于我们
产品分类
万能压力试验机 水泥压力试验机
新闻资讯
客户案例